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

三腳渡擺渡口



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山水情地圖


50年代由於基隆河防洪工程,三腳渡擺渡口曾經是連結社子、劍潭及大龍峒的水運要點之一,漁民在基隆河捕撈魚蝦蜆貝營生,極盛時期可見渡口有停靠滿滿的舢舨,可謂盛極一時,然而經歷工業以至於現代社會的發展,基隆河出現大量汙染,清澈而有活力的景觀不復見,取而代之的是漂浮水面了垃圾及汙臭薰人河水,以至於居民開始捕撈水質汙染指標生物─紅蟲,在全台盛行養鰻時期,此地曾是紅蟲大量供應地之一,換個角度來想,也是造就三腳渡另一「極盛時期」。

在渡口沿岸有一處專門收容落難神明的寺廟─天德宮,由於60、70年代台灣盛行簽賭「大家樂」等賭博活動,民眾迷信於向神明求「明牌」,中獎則請來布袋歌仔戲謝神,不幸摃龜則神明也就落了個不靈驗的諢名,民眾悲憤之下將神像拋入河中,而三腳渡近下游,漁民見河面上神像載浮載沉,便將神明打撈上岸,而天德宮便是這些神像之後的居所。為配合市府正策,民眾找來藝術家將寺廟改造成裝置藝術,寺廟全由金屬搭建而成,廟門由原本的門神改為記錄基隆河興衰的繪圖,此外,因為河堤內,寺廟周圍有四根鋼柱,可供寺廟升降,可謂「直達天聽」。

記得當天那位和藹可親的解說阿伯提及這裡有龍舟俱樂部,有位技術不凡的造龍舟且每年此地都會舉辦龍舟活動,然而當我轉向河面卻是看到漂流的塑膠袋、瓶罐等垃圾,顯然河水不復當年清澈,然幾十年下來,人們消耗基隆河的生命卻也養賴基隆河而活,人親土情早已離不開這片河畔,猶如相知相惜的伴侶般,儘管基隆河美貌不復在,居民也由捕魚的年輕小伙子成了樹下閒話家常的老人家,阿伯回憶當年時臉上的光采強而有力地喜悅於那樣真實的共同記憶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